1950年2月初,乌鲁木齐。王震看着面前一脸为难的水利工程师樊宝兰,斩钉截铁地说:“樊工,汽车没有,但石头必须到。你别管我用什么法子,20天,7000方石头哈福配资,一方都不能少!”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在当时听起来,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樊宝兰,这位科班出身的工程师,刚刚用算盘和图纸得出了一个专业结论:即便动用100辆汽车,昼夜不停地从60里外拉运石料,最快也要30天。可眼前这位人称“王胡子”的司令员,在得知部队几乎没什么汽车的情况下,竟把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这不是外行指导内行,又是什么呢?樊宝兰心里犯嘀咕,但看着王震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他又不敢当面反驳。
新疆,这片占了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广袤土地,在1950年初,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白纸。王震率领十万大军和平进疆,接手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辛辣地勾勒出当时新疆的工业轮廓:“重工业是钉马掌,轻工业是弹棉花,第三产业是烤羊肉串!”粮食问题更是迫在眉睫,新疆地广人稀,气候干旱,没有水,土地就是废地。大军的吃饭问题,新疆长治久安的根基问题,全都压在了“水”这个命门上。
王震盯上的,是乌鲁木齐河。这条河水量充沛,但桀骜不驯,下游大片的荒地却因缺水而沉睡。国民党时期曾动工修建过一条名叫“和平渠”的引水渠,却因资金匮乏、偷工减料,成了一条渗漏严重的“漏水渠”,根本起不到灌溉作用。王震要做的,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修建一条真正能造福于民的钢铁大渠。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哈福配资,更是一份共产党人给新疆各族人民的见面礼,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说起王震,老一辈人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词:“王胡子”。他不仅胡子浓密,性格更是出了名的刚毅果敢。这份底气,不是凭空来的。抗战时期,他率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硬是把“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毛主席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这五个字的分量,不言而喻。解放战争后期,他主动请缨前往最艰苦的新疆,毛主席风趣地对他说:“你到新疆去,就是演‘红娘’,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实事。”如今,这第一件大事,就落在了这条和平渠上。
没有汽车,如何创造奇迹?王震的答案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他口中的“拖拉机”,根本不是烧油的机器,而是用人力在冰天雪地里拖行的爬犁!一声令下,全军上下齐动手,甚至拆了军阀盛世才时期监狱的钢筋栏杆做材料,短短几天,数千个简易爬犁就赶制了出来。这在工程师樊宝兰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1950年2月,新疆最酷寒的季节。当乌鲁木齐的居民还在家中围着火炉躲避严寒时,城外却传来了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号子声。好奇的人们走出家门,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毕生难忘。冰封的荒原上,一条由数千名解放军战士组成的“长龙”绵延数十里,人人肩上都系着一根绳子,拖着沉重的石料爬犁,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前行。那场面哈福配资,极其壮观,也极其震撼。
有眼尖的群众在队伍里认出了那个穿着打了补丁的棉裤、胡子拉碴带头拉爬犁的汉子,不禁惊呼:“快看,那个大胡子就是王震司令员!”这一声喊,仿佛投下了一颗炸弹。司令员、军长、师长,这些在过去老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大官,此刻竟和普通士兵一样,弯着腰,弓着背,在冰雪里当牛做马。试想一下,对于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而言,这是何等震撼的一幕?
这支队伍里,还有不少是原来的国民党起义部队。他们更是感触良多。在旧军队,官是官,兵是兵,等级森严。可在这里,将军和士兵同吃一锅饭,同拉一张犁。这种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作风,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这无声的行动,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政治动员都更有力量。
人民群众的心,就这样被捂热了。起初是围观,接着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亚克西(好)!”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很快,人们不再只是旁观者。维吾尔族大叔提着热茶水壶,在路边给战士们倒上一杯热茶;卖烤馕的大婶,坚持给拉石头的解放军减价;许多百姓甚至拿出自家的爬犁,默默地加入了这支运输大军。
战士们早上出门,怀里揣两个冰冷的干馍,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就啃几口馍。拉着上百斤的爬犁,汗水浸透了棉衣,却没人敢停下来歇息,因为一旦停下,身上的热汗很快就会结成冰,人就可能冻倒在路上。就是在这样极限的条件下,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军民一心的磅礴力量,奇迹诞生了。
仅仅20天,7000立方米的石料,不多不少,全部堆满了和平渠两岸。王震兑现了他的诺言。当樊宝兰再次看到这位司令员时,心中的疑虑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敬佩。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这是奇迹,天下的大奇迹。”
1950年5月1日,和平渠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当清澈的河水第一次流进新建的渠道,奔向远方干渴的田野时,两岸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这条流淌着解放军汗水与各族人民情谊的和平渠,不仅仅是灌溉了万亩良田,更是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里,播下了信任与希望的种子。这,就是那个年代独有的精神印记,是刻在新疆大地上的第一道英雄诗篇。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