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初,中南海。“学森同志盈利通,听说美国人说你一个人能顶五个师?我看呐,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毛主席浓重的湖南口音里,满是欣赏与期盼。这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让刚刚历经波折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欢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那次回国,钱学森是带着满脑子的学问和一颗滚烫的报国之心回来的。可回来后,面对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国家。当时,我们国家的国防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对于导弹、原子弹这些尖端武器,别说制造,很多人连概念都模糊。摆在国家领导人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有限的资源,是先集中力量发展飞机,还是冒险去搞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导弹?
当时军中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他们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飞机大炮。对于导弹这种新式武器,心里没底。有意思的是,正是钱学森的到来,扭转了这个局面。他专门给高级将领们上了一堂课,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导弹的原理、优势和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讲得明明白白。不得不说,这堂课的效果立竿见影,许多老将军们听完后,眼睛都亮了,对这个“铁疙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快,在毛主席的亲自拍板下,新中国的导弹事业正式上马。钱学森被委以重任,挂帅出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寒。技术封锁、资料空白、人才匮乏,每一样都是足以压垮项目的“大山”。更要命的是,1959年开始,原本提供援助的“老大哥”苏联也开始变脸,不但撤走了所有专家,还带走了关键图纸,甚至撂下话来,说中国人离了他们,连个土豆都搞不出来,更别说原子弹了。
这口气盈利通,谁能咽得下去?试想一下,那种被全世界孤立,被最亲近的盟友背叛的滋味,足以让任何脆弱的神经崩溃。但对于毛主席和那一代中国人来说,这反而激发出了一股破釜沉舟的狠劲。没路,就自己蹚出一条路来!钱学森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片“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拓荒。
那段日子到底有多苦,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没有大型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几十个科研人员组成“计算队”,日夜不停地算。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造。钱学森作为总负责人,不仅要进行理论指导,很多时候还得亲自解决一线难题。有一次,在进行导弹试验时,因操作失误,弹体上出现了一块凹陷。所有人都慌了,这意味着发射很可能失败,甚至发生爆炸。关键时刻,钱学森亲自爬上几层楼高的导弹,仔细检查后,沉着地判断:问题不大,发射时内部压力升高,凹陷会自行恢复。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这份胆识和魄力,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就这样,在无数科研人员的拼命努力下,奇迹真的发生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戈壁滩上传来一声东方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多后,“两弹结合”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有了“弹”,还有了能把它精确投送到千里之外的“枪”。中国人,真正挺直了腰杆!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毛主席也难得地高兴,决定在自己71岁生日那天,也就是1964年12月26日,在北京饭店办一场宴席。这与其说是生日宴,不如说是庆功宴。受邀的,除了几位国家领导人,还有董必武、陈毅等老同志,以及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和劳动模范。而在贵宾名单上,毛主席特意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圈出,拉到了自己那一桌。
宴会上,气氛热烈。毛主席举杯,高声说:“今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说完,他特意转向身边的钱学森,风趣地向大家介绍:“这位是我们的‘火箭王’!大家想上天,就找我们的钱学森同志!”面对主席毫不掩饰的赞誉,一向内敛的钱学森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就在这时,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微笑着递向钱学森。这个动作,在社交场合再平常不过。可钱学森不抽烟,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微微一愣,但出于对主席的尊敬,还是准备起身伸出双手去接。然而,就在他的手即将触碰到香烟时,毛主席却突然把手收了回去,香烟也停在了半空中。
钱学森的动作僵住了,场面一度有些微妙的安静。大家都在看,不明白主席这是何意。只见毛主席拿着那根没有递出去的烟,环视了一下众人,然后用一种既是玩笑又无比认真的语气说道:“还是要自力更生哟。靠外援,人家不给,你就没有了。”
话音一落,满堂皆悟,随即爆发出会心的笑声。钱学森也立刻明白了主席的深意,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这一递一收,看似一个玩笑,实则蕴含着千言万语。那根香烟,就像是曾经的外援,看似能解燃眉之急,但真正能依靠的,永远是自己手中点燃的火种。
这根没有递出去的香烟,比任何嘉奖令都更有分量。它用一种极具智慧和艺术感的方式,深刻诠释了新中国在那个年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精神。从那一刻起,“自力更生”这四个字,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深深烙印在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那一代科学家心中,成为指引他们不断创造奇迹的一座灯塔。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