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维就是蒋军的“孔乙己”启点配资,这肯定是低估了黄维的真实能力,但孔乙己孔乙己说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没错,而黄维研究“永动机”,则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
黄维要真是孔乙己,也不会被老蒋任命为新组建的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刚组建此兵团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司令一职应该由胡琏担任,这一点连黄维自己也承认:“第十二兵团系由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编成。当时整编第十八军(等于兵团的组织)军长胡琏兼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该军则下辖整编第十一师(即第十八军)和整编第三师(即第十军),另外整编第十师(即第十四军)也归胡琏指挥。以上述部队编成兵团,理应以胡琏任司令官。”
当时蒋家王朝军方高层都明白,第十二兵团就是以胡琏的整编第十八军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而整编军相当于兵团,整编师相当于军,胡琏原本就已经是兵团司令级别了。
最后各方面争斗和妥协的结果,是以“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黄维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为副司令官。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胡琏的失落和愤懑可以想而知,他在大战之前,也就是1948年10月底,就以其父病危和自己牙疼为由请假去了汉口,他父亲病逝、他牙病痊愈也没有归队。
直到第十二兵团被包围,也就是1948年12月1日,胡琏才跑到到南京请求老蒋派飞机把他送到包围圈里——这明显是给黄维上眼药:你把我的部队带进了绝路,看我如何带他们逃出生天!
要说黄维在蒋军中的人缘有多不好,估计他自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他是土木系干将,但进了功德林之后,所有的土木系被俘将领都不理他——在本集团内部不受待见,跟非陈诚嫡系将领的关系更是僵得一塌糊涂,连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的杜聿明,也曾被他抢白得又羞又恼。
黄维在蒋家王朝官场打滚二十五年,得罪的人数都数不清,他的黄埔一期同学杜聿明,也差点栽在黄维手里——我们细看相关人员的回忆录,就会发现黄维说话又臭又硬,真能把人噎个半死。
当年杜聿明从缅甸九死一生归来,负责“点检”的黄维不但没有慰问的意思,还对杜聿明及其部下的奉承示好一通冷嘲热讽,俨然一副大公无私的“钦差大臣”嘴脸。
黄维一向标榜自己清廉自守启点配资,但他的部队却比当年杜聿明的部队强不到哪儿去,我们看看他当五十四军中将军长时的三个师长就知道了——其中那个杨文瑔,就是我们在电视剧《潜伏》中看到戴笠收拾的“九十二军副军长杨文泉”。
且不管黄维是不是只会照别人的手电筒,也不问他和杜聿明结怨孰是孰非,咱们还是言归正传,来看看胡琏为什么瞧不起黄维。
胡琏是一个很难对付的角色,他是不是“猛如虎”有待商榷,但狡诈如狐且是名副其实,他在黄维上任第一天的讲话中,就看出“这家伙是个书呆子,不行!”
黄维确实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人,甚至有时候评价自己,也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他上任第一天就明确表示自己只是个临时工:“离开部队久了,带兵有困难,打完了这一仗,我还是回去办学校。十二兵团我去过渡一下,兵团司令仍应给胡琏。”
黄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向胡琏示好,但在胡琏听来,却是不折不扣的羞辱:十二兵团司令的位置原本就应该是我的,是你说让就让的?
大战在即,军心稳定是第一要务,黄维在关键时刻表示自己只是过渡人物,也就是说他没打算跟十二兵团同生共死——打赢了他积功晋升,打输了他还回去当他的“黄校长”。
黄维这样说,造成了三个严重后果:其一,羞辱了胡琏;其二,离散了军心;其三,削弱了自己的权威,导致手下军长对他的命令讨价还价甚至阳奉阴违,却把胡琏当成了主心骨。
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少将军长杨伯涛在《第十八军从进攻到被歼》一文中毫不掩饰他对黄维这个“外行”的藐视:“兵团组合不久,各军干部没有互相往来的机会,彼此隔阂,兼之兵团部也根本没有做政治鼓动工作,因此士气低沉。蒋介石催促黄维进军打到徐州去,本来是严阵以待,突然变为倾巢出击,这样大的变更计划,黄维不仅没有召集各军长研究一下,就连对同住蒙城内近在咫尺的我事前也没有通知。当我接到行动的命令时感到非常诧异,明知其不可为,但以命令既下,不敢违抗,只好照命令办事。”
第十二兵团第八十五军少将副军长张文心在《第八十五军的覆灭》一文中回忆:“胡琏从南京乘飞机到双堆集,传达了蒋介石调集大军增援作战的决心,要兵团固守待援,这对第八十五军又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黄维仓促上阵,对老蒋又唯命是从,于是就在双堆集被包了饺子,胡琏一看黄维已经陷入绝境,这才“主动请缨赶赴前线”,从胡琏面见老蒋请求用飞机把他送到双堆集那一刻起,黄维这个兵团司令就已经徒有虚名了——老蒋后来直接越过黄维,几次把胡琏用小飞机接到南京“面授机宜”,然后胡琏再回来让黄维遵照执行,这样一来,胡琏就成了传旨钦差,而黄维则完全被架空。
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承认,他已经失去了对第十二兵团的控制,变成了老蒋和胡琏的提线木偶:“胡琏转告蒋介石的指示:‘你们可以突围,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蒋并要胡琏立即回双堆集维持部队。我们对于蒋介石以上的指示,感到莫名其妙,以为蒋方寸已乱,已经没有整个部署,而是零碎应付了。”
黄维当过军校校长,还去德国学过军事,对机械设备也颇有研究,但搞笑又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胡琏和黄维分乘两辆坦克逃跑,胡琏“逆行”逃之夭夭,黄维的坦克偏偏“坏”了。
有史料说是胡琏的坦克过桥后桥梁被炸,把黄维隔住了,那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与黄维前后脚被俘的杨伯涛知道得很清楚:“在战车的配合下打开了一个缺口,黄维、胡琏的战车跟着冲了出去,只胡琏逃脱,黄维则因战车发生故障下车杂在溃兵中奔跑,为解放军所俘。”
曾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的文强在《口述自传》中也证实了杨伯涛的说法,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也说胡琏和黄维都过了桥,却把他坑了:“黄维派卫士指定我乘坐第三号战车,紧跟黄维、胡琏所乘战车之后行动。当行至玉皇庙渡河时,黄、胡所坐的战车将浮桥压坏,我所坐的战车不能通过。”
胡琏的坦克没坏,吴绍周的坦克也没坏,偏偏是黄维因坦克“故障”而被俘,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估计连“精通机械”的黄维也不会相信:黄维后来专心致志研究“永动机”,可能也跟这件事有关系——他受刺激了。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是胡琏或胡琏的部下在黄维的坦克上做了手脚,但胡琏逃出去后很快就成为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的第十二兵团司令,也不用黄维“让”了。
据说胡琏“扶正”后依然对黄维怀恨在心,并对前来领取抚恤金的黄夫人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全然没有半点“袍泽之谊”,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比较有趣的问题:如果当年老蒋直接让胡琏当司令,十二兵团能不能逃得掉?胡琏瞧不起黄维,是胡琏太狂妄,还是黄维确实不是适合当兵团司令?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