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初,北京西郊机场。一架从莫斯科飞来的专机缓缓降落,气氛肃穆。一位工作人员快步走到彭德怀元帅身边,低声报告:“总理办公室又来电话了,说追悼会那天,总理一定要亲自来,还要执绋送灵。”彭德怀听罢,点了点头,长叹一声:“唉,总理忘不了啊!当年在草地里指盈配资网,是立三他们把总理从鬼门关抬出来的,这份情,比天大。”
这份比天还大的情谊,究竟属于谁?能让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如此坚持,能让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开国元勋亲自为他抬棺,更能让包括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在内的九位元帅出席他的葬礼。这位享受着“国葬”级别哀荣的逝者,名叫杨立三。他不是战功赫赫的沙场猛将,却是我军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大管家”。
说白了,杨立三就是管钱、管粮、管后勤的。这个位置,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关键时刻却能要人命。毛主席在井冈山初见他时,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拍着他的肩膀说:“立三同志,我们这几千号人吃饭,就全靠你喽!”从那天起,杨立三就把全军的“吃饭问题”扛在了自己肩上,一扛就是一辈子。井冈山时期,几支队伍会师,上万张嘴嗷嗷待哺,后勤制度一片空白。怎么办?杨立三硬是凭着一股韧劲,东挪西凑,精打细算,愣是没让部队断过粮。
彭德怀元帅后来回忆第二次反“围剿”,三万多红军在山里隐蔽待机了二十多天,粮食消耗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彭总急得火烧眉毛,可杨立三却总能像变戏法一样,准时把粮食送到前线。彭总感慨地说:“那一仗打下来,我才真正明白,杨立三对我们红军有多重要!”他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找粮找钱,更在于一种超前的制度创新。
抗战时期,那叫一个难。国民党搞经济封锁,根据地物价飞涨,法币天天贬值,今天发的津贴,明天可能就买不到半个烧饼了。战士们怨声载道,部队稳定都成了问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立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干脆绕开货币,直接用实物当工资。他经过精密计算,把所有津贴和费用都折算成“小米”,后来又发明了一个更科学的计量单位——“饻”。一“饻”包含小米、小麦、油、盐、煤,几乎涵盖了生活必需品。这种做法,不仅稳住了军心指盈配资网,还意外地奠定了根据地战时经济的基石。不得不说,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才般的构想。
建国后,杨立三担任了首任总后勤部部长,手中的权力更大了,管的钱物也更多了。可他那“抠门”的劲儿,却一点没变,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秘书看他操劳过度,身体虚弱,就自作主张每天给他配点水果补充营养。结果杨立三发现后,大发雷霆,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严厉批评:“我们是吃小灶的,规定是两菜一汤,并没有规定有水果。超制度就是违法!”一盘水果,在他眼里就是破坏规矩,就是违法。
有意思的是,他对别人“抠”,对自己更狠。按规定,他可以配警卫员、通信员、炊事员好几个人,他硬是把通信员和炊事员都辞退了,让警卫员兼着干。他说:“我就是个勤务员,哪能让这么多人来伺候我,浪费革命力量。”下属工厂送来新产品让他“试吃”、“试穿”,他一概拒绝,板着脸说:“要试去找战士试,去找老百姓试!”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清廉和自律,让所有和他共事的人都心生敬畏。
他对自家人严,对“外人”也一样。当时总后请来一位苏联顾问,叫莫洛霍夫,是个上校。按规定,每月配给他60加仑汽油。可这位顾问用车大手大脚,半个月就把油用光了,想让杨立三再多批点。翻译硬着头皮去请示,杨立三眼皮都没抬一下,直接拒绝:“规定就是规定,搞后勤的,第一个就要带头遵守规定。”一滴油都不多给。结果,那位苏联顾问只好每天走路上班,但他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对杨立三更加尊重了。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把毕生心血都献给后勤事业的“铁管家”,身体却被常年的积劳拖垮了。1954年,他被查出患有恶性脑瘤。中央决定送他去医疗条件最好的苏联治疗。他听后连连摇头:“去苏联花钱太多了,还要花国家的外汇,不能因为我一个人……”他自己就是管钱的,每一分外汇有多金贵,他比谁都清楚。最后,是在中央的一再坚持下,他才动身前往莫斯科。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依然是不能占国家一点便宜。在苏联医院,他吃不惯西餐,身体日渐消瘦。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的夫人刘英知道后,特意安排大使馆每天给他做一顿中餐送来。杨立三这才勉强同意,但每次都反复叮嘱妻子李琴:“去打饭,一定要记得把钱付了,一分都不能少。”1954年11月28日,这位为共和国“算计”了一辈子的后勤巨匠,在莫斯科与世长辞,年仅54岁。
他的骨灰归国后,周恩来总理坚持要亲自为他执绋送行。在从追悼会场前往八宝山的路上,周恩来、彭真等人走在灵柩前方引路,而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一众将帅则肃立在灵柩左侧,亲手扶着棺木,一步一步,将这位昔日的老战友、老伙计,送到了他最后的安息之地。
杨立三的一生,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没有攻下过哪座城池,但他的名字,却被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们永远铭记在心。因为他们都明白,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位“红色管家”在后方夜以继日的操劳和算计。他的一生,没有赫赫战功,却是我军后勤史上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